青石板路上续写邮政故事
作者:窦友佳来源:中国邮政报发布时间:2025-09-08

  从抗战时期烽火传书的坚守,到如今寄递服务的便捷;从凭着“中国李庄”四字便能穿透硝烟的笃定,到帮助台湾同胞跨越海峡寻得亲人的温情——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的青石板路上,“邮政绿”始终与这片土地命运交织。

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让我们跟随曾经坚守李庄多年的党员、全国技术能手、“感动中国邮政十大人物”、宜宾市邮政分公司投递业务管理员马永强的脚步,走进李庄古镇,看邮政人续写“信达天下”的时代答卷。

  一个地址 半世乡愁

  1940年,一封“同大迁川,李庄欢迎,一切需要,地方供给”的16字电文,让这座长江边的小镇成了抗战时期的一个宁静港湾。国立同济大学、中国营造学社等学府机构辗转迁入,颠沛流离的大师学者和高校师生,终于在此寻得一张安静的书桌,潜心治学,延续文脉。那时候的李庄,虽然偏居一隅,但从世界各地寄出的邮件,只要写上“中国李庄”,就能准确无误抵达。这份“有信必达”的承诺,是对战乱中人们的一份慰藉。

  60年后,这份承诺,在马永强的手中续写了新的感动。

  2000年底,马永强收到了两封从台湾寄来的信,地址写着“中国四川省宜宾市洋街32号”。作为对城区200多条街巷了如指掌的“活地图”,马永强却从未听过“洋街”。他猜测这是两封寻亲信,因而不能轻易放弃。

  那是一个寒冬,马永强揣着这两封信,走遍了宜宾的大街小巷。刺骨的寒风吹得他脸颊生疼,但他顾不上这些,只是紧盯着每一个路牌、每一个门头,逢人便问:“您知道‘洋街’吗?认不认识一位叫罗萼芬的老人?”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热心市民的帮助和登报寻人,马永强终于在李庄找到了收信人罗萼芬和他的亲人。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接过跨越海峡的家书时,激动得嘴唇颤抖,信未读完,早已泪流满面。

  原来,寄信人张素萱女士几十年前随丈夫去了台湾,对家乡亲人一直十分思念。而她的表弟罗萼芬,曾是李庄同济大学附中的学生,毕业后投身抗战,后回到李庄并定居在此。半个多世纪的离散,因为一封信、一位执着的投递员,画上了团圆的句号。

  后来,罗萼芬老人将那份刊登着寻亲信息的报纸随回信一同寄往台湾,让对岸的亲人知道,为了他们的团聚,家乡有多少人在努力。这次特殊的投递经历,也启发马永强总结出了“疑难邮件七步查询法”,让上万封“地址不详”的信找到了主人,成功率高达80%。

  一条邮路 两种守护

 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里,保存了许多书信——政府机构的关心支持、学者间的学术交流、师生对家乡亲人的想念……一封封书信记录下厚重的历史,珍藏了宝贵的回忆。

  “那时候条件太苦了,信件、文稿全靠邮政人通过马驮肩扛,一步步送出去。”马永强指着展柜里泛黄的书信,眼神里满是敬意。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正是这条崎岖的邮路,将学子思乡的家书、学者的研究成果送达远方,在民族危亡之际,守护文化的灯火不灭。

  如今,烽火散去,邮路未歇,只是承载的内容多了几分“家乡味”“烟火气”。

  随着李庄“万里长江第一古镇”的名气越来越大,游客们爱上了这里的风土人情,尤其对软糯香甜的李庄黄粑情有独钟。唯一的遗憾是,这口新鲜的滋味“带不走”。宜宾邮政捕捉到了这份遗憾,通过便捷的寄递服务,即可实现周边城市“次日达”,商户早晨出锅的新鲜黄粑,真空包装后第二天就能送到食客手中。

  “我们揽收的特产包裹越来越多。”马永强指了指装满邮件的邮车,又拿出手机展示道:“不仅如此,我们还把李庄的白糕、燃面等特产搬上邮乐平台,通过社区团购、直播带货,让远在异乡的宜宾人也能尝到正宗家乡味。”

  邮路延伸,一封来自海峡彼岸的寻亲信、一份寄往他乡的特产包裹,从守护“文脉”到传递“乡愁”,邮路在变,但邮政的使命从未改变,李庄的青石板路上还将续写出更多邮政故事。